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靈恩派愛德華•歐文與經典時代論




法國大革命是催化十九世紀對末世論研究的歷史事件,帝制被共和瓦解,但接著的混亂和戰爭,使人們對人類的進步和理性的信任幻滅。當時在英國不少人相信自己正活在末日之中。



在十九世紀初,蘇格蘭人愛德華歐文Edward Irving 1792–1834曾任蘇格蘭長老會(Church of Scotland)牧師1826年被英國銀行家兼國會議員亨利·德拉蒙德(Henry Drummond)邀請下在阿爾伯尼莊園擔任阿爾伯尼預言聚會(Albury Conferences)的講員,聚會的目的是探討聖經預言和當時代的關係,在18293月至18336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以一份季刊《晨更(Morning Watch )來發表他們對預言的看法,力主基督要在地上掌權一千年,並在這千禧年國度開始前便降臨。而由於愛德華•歐文相信主再來之前聖靈會大大降臨,並在當代的教會恢復早期教會的神蹟和恩賜,愛德華•歐文也成了十九世紀靈恩運動的先驅者。The Roots of Fundamentalism: British and American Millenarianism, 1800-1930”的作者桑迪恩(Sandeen):「如果十九世紀的千禧年主義是產生了一個英雄他無疑就是愛德華歐文」足見愛德華歐文對十九世紀的千禧年主義的推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的思想基本上是受下列一些人影響以下人物的觀點皆是阿爾伯尼預言聚會(Albury Conferences)所採納的
1) 約雅斤 (Joachim de Fiore  c. 1135-1202)

   約雅斤是十二世紀天主教義大利修道士,他是中世紀最重大的末日論者,他認為歷史可分為三個時代:律法時代,教會時代和黃金時代。律法時代在舊約記載,教會時代是恩典時代,至西元1260年結束,那時敵基督會來到。而黃金時代是人類歷史最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聖靈沛然而降,變節的教會經歷劇烈的過程而變成真的教會,神創造的最終目的亦在這個時代完成。約雅斤所提的黃金時代與阿爾伯尼預言聚會的觀點甚為吻合。


2) 約瑟夫·普利斯特(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是亞流主義和神體一位論者,他也是一名英國科學家,他在科學界首次詳細敘述了氧氣的各種性質。他認為神的啟示其中一部分就是預言猶太人要被領回到從前祖先的土地,他亦認為英國存在最高貴的目的是協助猶太人回歸舊土。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後者的信念被受劉易斯(Lewis Way)大力接受,至終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以至於下一世紀,影響沙夫茨伯裏勳爵(Lord Shaftesbury)、貝爾福(Balfour)和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政策。



3)  喬治·史丹利費伯(George Stanley Faber)

1799年至1853,費伯(Faber)一直對預言這個題目作出著述,並有五個重要的概念:

    (i)       法國所發生的事件
    (ii)      天主教教皇的歷史
    (iii)      鄂圖曼帝國
    (iv)      猶太人回歸舊土
    (v)       英國在末日的角色

費伯強調預言期望的緊迫性和未來性,以猶太人的復興和敵基督的出現作為預言事件日曆中將要來臨的事件



4)  劉易斯(Lewis Way)

劉易斯威曾離奇地承繼一筆三十萬英鎊的遺產,並於1815年開始作為倫敦向猶太人宣教會(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ity among the Jews)負責人,並導致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Protestant Zionism)的產生,提倡猶太人完全的復興、法國大革命作為教皇掌權的結束事件,基督即將回來作為末日三大事件,而劉易斯威特別關注猶太人的復興,而他甚為堅持基督於千禧年前回來,並認為猶太人的回轉必須在主回來之後。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認為啟示錄的七印、七號和七碗是對應著一些平行發生的歷史事件。七是指與教會相關的而又最早發生的世界歷史七號是較遙遠的事件,而七碗所發生的事是與近期教會有關。例如,第五印就是教皇通過東羅馬帝國皇帝查斯丁尼獲取權力的時間,而第六印就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教皇權力被打破的時間。第一號是四世紀北方的野蠻人在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Valens)的入侵時間,第二號是是阿拉裏克哥特(Alaric the Goth) 的入侵時間,第三號是五世紀涅斯多留(Nestorius)的時間等。而最後的七印、七號和七碗是描述三組同時發生的事件,將會在他們的時代發生,以懲治不忠的教會。



關於基督於千禧年前再來的思想,愛德華•歐文最初是在1825年從詹姆斯·哈利弗里爾(James Hatley Frere)那裏聽來的(註1),而愛德華•歐文繼續嘗試在研經中加強這信念,他直至1834年離世時,仍沒有放棄這個信念。



1826年,愛德華•歐文細閱天主教神父曼努埃爾·迪亞茲((Manuel Lacunza)的書"The Coming of the Messiah in Glory and Majesty"便著手把該書翻譯成為英文該書的主旨是傳遞千禧年的信念。愛德華•歐文綜合詹姆斯·哈利弗里爾(James Hatley Frere)曼努埃爾·迪亞茲(Manuel Lacunza)的觀點,並自己的研究得出下列三個論點:

(1) 基督教界和英國因著自身的罪惡都會經歷審判,

(2) 當外邦人的教會結束後,神會把祂的靈轉向祂遠古的百姓-猶太人,把聖先知所說那安舒的日子帶給他們。把猶太人和外邦人分開是神在兩個不同的時代向人類見證的基礎。

(3) 在審判完外邦列國和全地後,主會親自顯現。



然後基於這些論點,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繼續發展他們的末世論

(1) 舊約預言的目的是給以色列人,不是給教會,教會只是在以色列人失敗後的插曲(parenthesis),神的目的是以色列人在地上建立國度

(2) 基督在毫無預警下向儆醒等候祂的人顯現,後者在災前秘密地被提到空中與主相會。

(3) 教會中因不接受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觀點的人就落到墮落的光景,成了變節的教會,她們和天主教都會遭受神的審判好像昔日背道的猶太人遭受神的審判一樣,但是當變節的教會受到審判時,猶太人就會在艱難中回歸自己的故土。

(4) 審判的時間為期七年,就是大災難期。

(5) 審判的終結就會進入人類和萬物最有福的黃金時代,那就是千禧年,以色列人將會在千禧年恢復她的榮耀。

(6) 基督第二次可見的再來在千禧年之前,或剛在千禧年開始的時間。

(7) 基督於千禧年與被提信徒再來一同管治新的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在新的聖殿作祭司獻祭。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認為預言是按字面應驗,亦可以雙重應驗,例如以賽亞書8章所預言的亞述王後來在歷史確曾出現,攻擊以色列人和列國,但在末後的日子,將有一位如亞述王的侵略者,攻擊教會和掌管世界;約珥書的預言在使徒行傳部分應驗,在末後的日子再次全面應驗,並且被稱為「春雨」(Latter rain)。另外聖經所記的歷史都有預表作用,並會在他們當日應驗,例如他們認為埃及預表法國,推羅預表英國,耶羅波安的十支派預表當代的歐洲、以東預表羅馬和教皇等。還有聖經所記的人物和律例也有預表作用,例如以利亞預表那些仰望得拯救和災前被提的人、教會的禮儀預表在末日出現的聖靈的浸、禧年預表以色列人回歸故土、住棚節預表千禧年等。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提出七個時代:

(1) 亞當時代

(2) 挪亞時代

(3) 族長時代

(4) 猶太人教會時代

(5) 外邦人教會時代

(6) 千禧年教會時代

(7) 復活的教會時代

每一個時代有神獨特的啟示和人的責任,這些主張都是近代經典時代論(Classical Dispensationalism)的初型。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以下的神學思想是受到當代的福音派所攻擊的:

(1) 千禧年前派的思想

(2) 愛德華•歐文認為基督作人時帶有罪性

(3) 聖靈恩賜及能力的追求



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對預言的解釋是主觀的,離開以基督為中心(Christocentric),而以主再來和地上千禧年國度作為解釋聖經的中心,他們的焦點不在於創造的最終和永恆的目的,而在永恆之前,屬物質屬地短暫的千禧年時代。他們把福音的重點從十字架轉到主將來的榮耀,救恩的真理不是傳統所傳的而是要包括他們對末世論的信仰。還有他們所信的基督是不完全的,在地上是有罪性,只有在千禧年的時代才顯得完全,基督既是創造者,也是被造物。而他們不是三一神觀而是神格惟一論,例如耶和華是道成肉身前的耶穌,他們稱基督的審判台為耶和華的審判台等。他們認為神蹟奇事的重現是主隨時再來的証據,而在他們當中就有方言、神醫和說預言等事件發生,當然這也是當時千禧年前派觀的重要引證,無論愛德華•歐文或是1906年美國的亞蘇撒街興起的五旬節運動,他們都一致認為聖靈的澆灌為末日來臨的預兆。



事實上,第二個世紀後期,便有古代的靈恩派 - 孟他努派(Montanism)興起,他們熱切等待主即將第二次降臨,新耶路撒冷從天降下,耶穌回來,並在地上作王一千年。他們對千禧年的追求甚至點燃起古教父愛任紐(Irenaeus)和特土良(Tertullian)對末世論的興趣。1906年美國的亞蘇撒街興起的五旬節運動至1994年的多倫多祝福,對神蹟恩賜的追求與千禧年的期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愛德華•歐文既是近代五旬節運動的先驅,他所加入的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一方面認同靈恩的追求,另一方面也為近代經典時代論提供了理論的初型,後來經典時代論的發展基本上脫離不了他們的思想核心,達秘、司可福及尼亞加拉聖經會議(Niagara Bible Conferences)所傳的時代論也不能脫離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所設定的框架,這是基要派的基督徒不可忽略的一段歷史。



上文的內容主要是來自馬可·帕特森雷伯恩牧師(Rev. Mark Rayburn Patterson)的一篇博士論文 “Designing the Last Days: Edward Irving, The Albury Circle, and the Theology of The Morning Watch” 帕特森雷伯恩牧師大量閱讀愛德華•歐文和他同道的文章,然後綜合他們的主張,發掘他們的思想來源並作出分析和評價,對愛德華•歐文的思想研究甚具參考價值。


後記:


愛德華·歐文追求靈恩是令他的人生以悲戲收場,當他41歲時,他感染了肺結核,但是他教會中的先知認為得着了聖靈的啟示,說神有命令要愛德華·歐文離開倫敦到北部嚴寒的格拉斯哥(Glasgow),好為神做大工。他去了格拉斯哥後令他的病情惡化,醫生診斷後認為無法醫治,但他還認為神會醫治他好彰顯靈恩的實在,結果他在42歲便離世,他死後有一班年輕的婦女穿着白色的衣裳在他的墓前等候他的復活,結果令那些婦女的盼望幻滅(註2),但是他所屬的阿爾伯尼派(Albury Circle )的時代論思想卻仍在不少基要派信徒的心中歷久不衰。




註:
1. 詹姆斯•哈利弗裏爾(James Hatley Frere)對預言是採取歷史派(historicism)的解釋,對歐文有很深遠的影響,特別在預言解釋的基本結構和預言的時序特徵上, 詹姆斯•哈利弗裏爾(James Hatley Frere)提出主再來的時間是在1867年,而愛德華歐文則曾提出主再來的時間是約在1846 (Tim Grass. The Lord’s Watchman: a life of Edward Irving(1792-1834) Eugene, Ore. : Pickwick Publications, C 2012. P.101,102, 151)



2. Arnold Dallimore.  The life of Edward Irving : Fore-runner of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1983   p.161-169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誰是今天真正的以色列人?


使徒保羅說:「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 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9:6-8),這裏明顯把以色列人分為兩種,一種為屬肉體的以色列人(林前10:18),另一種為神的兒女。屬肉體的以色列人,就是指亞伯拉罕肉身所生的後裔,但是他們不都是神的兒女;只有那些應許的兒女才是神的兒女。誰是那些應許的兒女?以撒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憑着應許生的,亦即是按着聖靈生(4: 22-23,28-29),這樣,以後那些從靈生的人(3:6),亦即是信耶穌的人,就都是神的兒女(1:12),這就是保羅所認定的以色列人。為了對屬肉體的以色列人有所分別,那些神的兒女也可稱作屬靈的以色列人,因此,誰是真正的以色列人?他們就是那些真正屬神的兒女。


把以色列人(或亞伯拉罕的後裔)作出屬肉體和屬靈的分別,在舊約的時候已有暗示,先知耶利米論到當時代的以色列人說:「他們的耳朵未受割禮,不能聽見。」(6:10),這裏所說的割禮當然不是在身體上的耳朵,而是在心靈上,因為他們內心有罪阻隔,不能把神的教訓聽進心中,他們可能對律法的字句琅琅上口,甚至加以解釋,但內心卻毫無感動,聽了也不跟從。另外耶利米也說:「以色列人心中也沒有受割禮。」(9:26),同樣,這裏所說的割禮當然不是在人的心臟,而也是在心靈上,心中也沒有受割禮表示以色列人心裏脫離不了污穢,仍是犯罪拜偶像,遠離神。以色列人固然是在肉體上受了割禮,但是心靈上卻未有受割禮,這樣以色列人就只是屬乎肉體,卻不是屬靈的,後來在新約時使徒保羅對此有更清楚的說明:「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 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2:28,29)


到施洗約翰的時候,當施洗約翰對著猶太的宗教人士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3:8-10),施洗約翰指出只有悔改結出生命果子的人才真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這顯然是指屬靈的亞伯拉罕子孫而不是屬肉體的亞伯拉罕子孫。


然後,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後來拿但業認耶穌為神的兒子和以色列的王(1:47-49)。耶穌對何謂真以色列人作出定義,這就是那些心裡沒有詭詐,相信祂話語的人(1:47,50),因此耶穌的話給我們看見真以色列人是屬靈的。而對於只有表面認信的猶太人,他們雖然是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8:33),但因為他們容不下主的道,他們本質上是魔鬼的兒女(8:37,44),他們因不信而被拒於天國(8:10-12, 21:43),而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必須要有屬靈的生命才能作真以色列人,否則屬肉體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沒有分別(1:9)


因此,真以色列人也是真猶太人,他們受心裏的割禮(2:9),就是接受那脫去了肉體情慾的生命(西2:11),並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3:3),所有信基督耶穌的人才是真正亞伯拉罕的後裔,他們才是真正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人,並不分肉身的猶太人和外邦人(3:26-29),他們都成了神家裏的人,作為永生神的教會(2:19, 提前3:15)


基督徒切勿把以色列人看作是一個屬地民族的身份,更不應把以色列人的國度看成是屬物質的國度。因此把肉身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作出分別,然後說舊約的應許是單獨地給予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這樣作是不合神的心意。事實上,使徒保羅對此種說法十分反對,他提出外邦人原本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但卻因著基督而成為所應許諸約上的局內人,藉著福音,得以與肉身的猶太人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2:11 – 3:6)。因此在基督裏,外邦人已有份於神對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


那麼,神對屬肉體的以色列人有甚麼計劃呢?首先,他們是最先聽到福音的人(1:15, 1:16, 3:8),但是他們大多不接受,反倒追求律法的義却得不着(9:31),他們在神面前是一班不義的人,不僅如此,他們更是魔鬼的兒女(8:44)。昔日施洗約翰對假冒為善的猶太人說出十分嚴厲的話:「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3:10),他們有否結出好果子?沒有,他們的宗教領袖如文士、法利賽人和祭司長等多不信耶穌,多次質疑和反對主的工作(9:3; 12:14,24;  16:1;  21:23;  22:15),文士和法利賽人雖然懂得教導摩西的律法(23:2),但是他們內心邪惡,充滿假善和不法(12: 34, 23:28) ,是毒蛇的種類(23:33)。後來猶太人仍繼續反對主的工作,他們逼迫使徒(13:50),保羅幾乎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14:19)。由於他們大多拒絕神的工作,耶穌對地上的以色列的判斷是:「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21:43),使徒對他們的判斷是因猶太人棄絕真理,所以他們不配得着永生(13:45,46),屬肉體的以色列人是一棵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這棵無花果樹已被管園的砍了(13:6-9),由於屬肉體的以色列人大部分是一班沒有神生命的人,就如不結果子的葡萄枝子,被扔在火裏燒了(15:6),以後就再沒有用處了。因此,神已放棄屬肉體的以色列人作為祂的見證人(太8:10-12)。 


但這並不表示神完全棄絕了屬肉體的以色列人(11:1),因為他們當中尚有少數得救的人(9:27),這正是神今天所關心的。保羅以自己為例,他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但是對於大多數猶太人來說,不信的還是居多,例如當日的長老、文士和大祭司對使徒及後所傳的信息不信並要禁止他們再傳道(4:5-18),甚至打他們(5:40),公會也有人用石頭打死一位見證人司提反,教會大遭逼迫(6:8-15, 7:57-60, 8:1),猶太人也商議要殺保羅(9:23)後來在使徒行傳記載了很多猶太人反對保羅傳福音的事情,顯示不信的猶太人為數不少。正如在以利亞時代,神提到留下七千人的餘數(11:2-4),這些餘數便構成了屬靈的以色列族,作為神賜給整個以色列民族應許的承受人。以少數或餘數代整體就是神接納祂百姓的原則(11:5),因為事實上肉身的以色列人多數是被棄絕的(9:27, 11:15),古今如是。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雖然在1948年再次建立一屬地的政權,但是基督徒只佔很小的比例(1),只有那些少數肯信福音的以色列人就被神接納了(11:23),而大部份不信的以色列人現今是被神棄絕的(11:20)


最後屬肉體的以色列人同樣要如外邦人般因信耶穌而得救並且有一滿足的數目(11:25,26 )即是說外邦人中藉信得救的人有一個完滿的數目,猶太人也有一個完滿得救的數目(2)。他們就如被折下來本樹枝子重新接在好橄欖樹上(11:20-24),重新成為真正神的以色列民(6:16)(3)


舊約開始的拯救計劃,對象就是歷代那些向神有信心的希伯來列祖,一直到這世界的末了那接受主的肉身的以色列人。例如亞伯,他是向着所獻的祭物有信心的人,他因着所獻的祭便得了稱義的見證(11:4),他獻上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4:4),頭生的羊就是預表基督(1:29),因此約伯也是因信耶穌基督而得着了神的義(3:22),雖然他是從遠處望見(11:13));亞伯是『諸長子』之一,『諸長子』都是享有長子權利的,因為他們與『頭生的』基督聯合(西1:15),包括新舊約一切有信心的人(參十一39,40);『諸長子之會』指蒙神選召(包括新舊約)之人的聚集(12:23),包括全數得救的外邦人和全數得救的的以色列人(11:25,26)


註:


1. 田偉 《基督日報》(20121228) 〈以色列基督徒人口微增1.3% 158千人〉內文  到「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資料顯示以色列基督徒人口較比去年微增1.3%,數量達158千人,約佔該國總人口的2%。」




2. 羅11:26中“於是”(Greek: “houto” means “after this manner” or “in this manner”)可翻作“這樣”(5:12)或“如此”(13:40)或“正如”(24:24)或“照樣”(5:21) “照樣”所參照的是甚麼樣子呢?11:25提到得救的外邦人有一滿足的數目,“照樣”就是指着那滿足的數目來說的,全部屬肉體的以色列人就是得救到這滿足的數目。




3. 保羅說在地上的耶路撒冷和他們的兒女都是為奴的,如夏甲一樣(4:25),不能作新造的人,但是作新造的人卻是神所要的(6:15),而《聖經新譯本》對加6:16是譯作:「所有照這準則而行的人,願平安憐憫臨到他們,就是臨到 神的以色列。」,也就是說不論是外邦人(未受肉身割禮的),或是肉身的以色列人(受過肉身割禮的),只有照新造的人的準則而行的人,才能成為現今神的以色列民,得着平安憐憫。